名家讲坛第40讲|黄万华教授主讲“从‘中原’到‘南方之南方’——1980年代以来世界汉语文学版图的寻求与建构”
Body
2024年3月27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第40期名家讲坛。本次讲座为线下讲座,主题为“从‘中原’到‘南方之南方’——1980年代以来世界汉语文学版图的寻求与建构”,由山东大学文学院黄万华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伊始,黄万华教授以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作家张翎新作《归海》的英文标题为引——“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他认为,海外华人作家“旅外/在地”情境中的双重视维、资源及影响使他们突破语言、区域、文化藩篱,勾连起日益广大的中华民族生活疆域和文学领域。
他指出,学术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不断探求建构世界汉语文学版图的路径。黄万华教授结合自己时隔20年发布的两篇论文——《战时香港文学:中原心态和本地化进程的纠结》和《从“南方之南方”出发——马华当代小说的一种管窥》——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原心态”与“南方之南方”两个概念。
黄万华教授指出,长期以来,主流文学研究缺乏对文学生产“在地性”的关注,同学们应基于“立足之地”,寻求并发现各区域汉语文学“自植灵根”的面向,并由此拓展、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尺度,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
接着,黄万华教授提出,要基于地缘、风土、政治与语种的多重视域检视汉语写作。他先以英籍欧华女作家韩素音(周光瑚)的作品为例,结合不同时代欧华小说,着重阐释华文文学的跨地域性、跨文化性与跨族群性,并论述其在海外传播中国故事方面的重要地位。他明确指出,形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经典性文学应成为世界汉语文学版图建构的最终指向。而林语堂、陈季同等人的非母语写作或双语写作对汉语文学的版图的扩充,也启示我们应当重视海外华人作家的努力,让华文文学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世界看到中国。
最后,黄万华教授鼓励同学们提高阅读量,通过熟悉文本现场以“实地勘察”,让华文文学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讲座的最后,在场的同学们踊跃向黄万华教授提问与请教。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